1986年,每天早晨上班的人推車過海珠橋。安哥 攝/fotoe
廣州“拜客”呼吁完善公共自行車服務 提倡綠色出行
“騎行是無限快意的,中學時代幾乎所有的快樂時光都與自行車有關?;貧w騎行的生活是一種幸福,但這樣的幸福在廣州似乎漸行漸遠,偶爾的光臨也大打折扣。這個國慶最大的愿望,就是單騎鄉(xiāng)間行?!?/p>
國慶假日將至,這個國慶去哪里,怎么過?一想到路上的堵車和各大景點的人山人海,不少市民就開始心里發(fā)怵,國慶干啥好呢?日前,市民劉先生發(fā)在朋友圈的一則國慶“騎行”帖子引來大量認同,配圖是一排嶄新的、廣州正在著力推廣的公共自行車照片,一下子喚起了不少人的“騎行”記憶和對廣州慢行交通系統(tǒng)的期待。我們是否還可以像當年那樣,騎著單車去上班上學,享受一段慢悠悠的人生時光呢?
文/廣州日報記者李棟、申卉
往昔
1988年10月26日清晨,時任《廣東公安報》攝影記者的周曉輝,在海珠橋南端一幢樓的樓頂拍下了一張照片,名為《上班時間的交通》。照片中,海珠橋上密密麻麻地擠滿了推自行車的“上班一族”,連人行道也被自行車潮“淹沒”了?!昂盟朴^景一樣好睇!當時每天早晨8時前的20分鐘最為壯觀。據(jù)當年交警部門統(tǒng)計,此處高峰期每小時的自行車流量達8萬輛之多?!敝軙暂x說。
1998年,當周曉輝來到當年同一位置上拍攝海珠橋上景觀時,眼前再也看不到當年洶涌的自行車潮了。照片中,自行車明顯減少。
1998年,廣州市的摩托車已達80.3萬輛,比10年前的13.4萬輛增加了近5倍?!白孕熊嚂r代衰落之日,正是摩托車時代興旺之時。穿梭在機動車道上的摩托車手,大都是以前的騎自行車者?!?/p>
2008年10月,周曉輝帶著相機,又再重臨故地,只見20年前海珠橋上的自行車潮被川流不息的汽車流所取代,摩托車從2007年起退出歷史舞臺,排隊過橋的公交車、私家車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。
“騎車談心”是溫馨回憶
“讀書的時候大家都騎車,那個時候可好玩啦”,回憶起讀中學時的自行車故事,劉女士感覺一下子像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年代,自行車上承載著太多青春的記憶。
1996年到2002年,劉女士的中學時代是在省實度過的,“那個時候,買樓的人少,買車的人也少,能夠讓小孩子在學校里覺得自己最牛的有兩樣東西,一是鞋子(因為都穿統(tǒng)一的校服,鞋子才能體現(xiàn)個性),二就是自行車。小孩子愛比誰的自行車更靚更有型,騎山地車的男孩子都會比較受女生歡迎一些?!?/p>
劉女士說,只要家住得稍遠一點的同學都會騎車上下學,一群少男少女推著車邊走邊聊,自行車也成了男孩子追女生的絕佳道具,騎著自行車一路載著女生送她回家,成為青春時代最美好的回憶。
小孩跟父母之間的交流談心也是在自行車上完成的。劉女士回憶說,小學時每天從越華路到越秀南路,兩三公里的路程,大約要騎15分鐘左右到達,父母輪流接送,一邊推著車,一邊問今天學到了什么啊,今天在學校里過得怎樣啊,甚至連背誦課文都是在騎車路上完成的,那個場景至今都覺得很溫馨。
探親工作全靠“兩個轆”
“上次騎自行車可能要到30多年前了。”回憶起自己的自行車歲月,年屆93歲的老人沈華說,退休前,他是一名交通管理部門的業(yè)務員,常常要到廣州周邊的四鄉(xiāng)八鄰購買各種材料,于是,單位分配給他一輛紅棉牌自行車?!拔业侥睦锒嫉胖@輛自行車,就像我的腳一樣。”
除了工作,平時的許多事情都離不開自行車。沈華是佛山南海人,以前每次從廣州回家鄉(xiāng)探親,他都是騎著自行車,一路向南,騎上1個多小時回老家與親人相聚?!皬奈麝P到芳村,過黃岐那座橋,再騎一段就到南海了?!?/p>
沈華說,那時候的橋拱很高,騎單車上下橋非常艱難?!坝幸淮挝覄偤眠^橋,遇到一個小販的輪胎壞了。”沈老說,這可急壞了小販。眼顧四方,附近根本沒有修車鋪,車就這樣壞在橋上。幸好沈老靈機一動,“我知道南華西路有家單車鋪可以換胎,我就幫他看著水果,讓他先去修好車。”事后,小販一直說要給些錢報答沈老,但沈老則擺擺手:“不需要這么客氣?!?/p>
回憶當時的情景,沈老笑言,那時候人與人之間沒有欺瞞、彼此信任。
今時
騎車既便利又有益健康
市民伍先生至今一直堅持騎車上班,每天他要從海珠區(qū)的南洲路騎到越秀區(qū)的人民中路,途經(jīng)東曉南路、前進路、江南大道、海珠橋、解放路、大德路,單程9.8公里,正常情況下,要花費45分鐘,如果騎快點,可能30多分鐘就能到。
“比坐地鐵和公交都要快”,伍先生選擇騎車上班的原因,一是因為騎車更加便利。他計算過,因為他家到單位的距離在10公里左右,如果是坐地鐵,加上來回走到地鐵站和轉(zhuǎn)線的時間,全部算上大約需要一個小時,而坐公交就更堵了,有時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到。此外,騎車也可以鍛煉身體。
“其實一直都有自行車道的”,伍先生說,像東風路、廣州大道、中山大道部分路段的自行車道,經(jīng)過城市改造確實不見了,但不少地方還依然保留著自行車道。比如在江南大道,部分路段的自行車道就是跟公交車道混在一起的,也有部分自行車道被移到了人行道上,“處于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狀態(tài)”。
伍先生記得,在2000年以前,騎自行車的人都比較多,有時從學校騎到家里,路上能超過幾百輛自行車,之后,就慢慢變少了。
城市擴張 自行車被冷落
父親蹬著自行車,兒子坐在車后座,這是不少“80后”廣州仔最深刻的記憶,已經(jīng)28歲的陳嘉俊就是其中之一。陳嘉俊是“拜客廣州”的創(chuàng)始人。拜客廣州的發(fā)起,正是為了關心廣州自行車的出行環(huán)境,關注公共自行車服務。
說起自己的自行車記憶,陳嘉俊回憶,小學時代,父親的形象對他而言就是自行車上起伏的背影;到了初中時代,同學們在街頭巷尾互飆自行車,成為當時不少學生快樂的源泉;而到了高中,隨著公交車和地鐵逐漸發(fā)達,他變得很少騎自行車;直到在廣州大學城上大學,自行車再度回到了他的生活之中。然而,當他再次找到騎行的樂趣,畢業(yè)后忙碌的城市生活襲來,自行車似乎已經(jīng)成為時代的“棄兒”。
在他看來,自行車的衰落與城市的擴張有關?!耙郧?,從西關到天河就像出國那么遠,我們騎車很少去?,F(xiàn)在坐地鐵、公交、私家車都方便了,自行車漸漸衰落。”
然而,對他而言,騎自行車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,更是一種生活方式,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?!耙郧拔覀冏x初中的時候,幾個好朋友一起騎車回家和上學,彼此都知道家住哪里,很親切。而現(xiàn)在私家車接送孩子上學,坐在車上,似乎只記得起點和終點在哪里?!彼锌?。
自行車道設置有待完善
陳嘉俊認為,目前廣州的慢行系統(tǒng)仍然有待改善,雖然從數(shù)量上看,自行車道看起來足夠長,但部分設置得并不合理,導致實用性不強?!袄邕@條路有自行車道,下一條路也有自行車道,但往往中途的路口是斷開的,”在他看來,這樣的設置讓騎自行車的人無所適從,“還有的自行車道建在人行道上,甚至絲毫看不出這就是自行車道?!?/p>
他認為,提倡綠色交通、綠色出行,首先在城市規(guī)劃上應該有自行車的一席之地?!翱上V州的自行車線網(wǎng)還不完善?!彼赃^江橋梁隧道為例,無論是以前建的鶴洞大橋還是新建的洲頭咀隧道,都不允許自行車通行。這讓渴望以自行車代步的人們十分失望。
在公共自行車服務方面,在陳嘉俊看來,這是“有效提倡綠色出行,減少‘五類車’使用”的一劑良藥。但目前公共自行車服務仍然參差不齊。在brt沿線的公共自行車借出率頗高,這是因為人們可以在brt沿線借車,在所居住的社區(qū)還車,十分方便。相反,地鐵沿線的公共自行車卻顯得不太實用,“借車還車都要在地鐵沿線,對騎行者來說,既然借還車都在地鐵沿線,坐地鐵豈不是比騎自行車更加方便?”陳嘉俊希望,自行車可以融入日常通勤和娛樂中,隨著自行車種類的豐富,自行車能夠重新找到生機,回到城市懷抱。